首页 资讯 正文

人文周刊·人物丨温暖一座城的“冬香好妈妈”

体育正文 192 0

人文周刊·人物丨温暖一座城的“冬香好妈妈”

人文周刊·人物丨温暖一座城的“冬香好妈妈”
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(jìzhě) 樊霞 姬姣姣 夜幕降临,位于焦作市山阳区艺新街道的“冬香(dōngxiāng)好(hǎo)妈妈”工作站依然亮着灯。工作站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张冬香(zhāngdōngxiāng)清了清嗓子,对着手机开始录制明早要推送的“红色广播”,桌上摊着几页草稿,密密麻麻写满了未来一周的选题。 曾经,张冬香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——让“冬香好(hǎo)妈妈”工作站在全省有位次(wèicì)、全国有影响。 如今,这个梦想已照进现实:“冬香好妈妈”工作站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国离退休(lítuìxiū)干部先进集体等(děng)(děng)表彰;张冬香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(mófàn)、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,其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。 从社区走向(zǒuxiàng)更广阔的舞台,张冬香究竟用什么取得了这份沉甸甸(chéndiàndiàn)的成绩? “抱团养老”的组织者(zǔzhīzhě) 6月2日,走进(zǒujìn)“冬香好妈妈”工作站,记者(jìzhě)见到了几位银发志愿者:85岁的党支部副书记孙宏坚、75岁的嘉乐园老年大学解放校区(xiàoqū)的范志明、70岁的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安忠杰。 “今年62岁(suì)的张冬香是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,她曾担任国有企业党委宣传部部长,是单位里公认的优秀干部。”安忠杰(ānzhōngjié)娓娓道来,199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(dōngtiān),命运给张冬香带来了双重考验。 那一年,她年迈的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症,父亲不仅植入(zhírù)了两个心脏支架,而且(érqiě)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和肺纤维化。 在姊妹七人中排行老三的张冬香,面对需要长期照护的双亲(shuāngqīn)(shuāngqīn),没有(yǒu)丝毫犹豫推诿,辞去工作,用仅有的积蓄和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双亲的重担。 这一(zhèyī)守,就是整整16个春秋。当母亲离世后,她又继续悉心照料(zhàoliào)多病缠身的父亲,这一照料,又是6个年头。 “‘久病床前有(yǒu)孝女’是我们对冬香的(de)第一印象。”范志明接着讲,曾经,冬香也想(xiǎng)过:如果有专业的助老机构,父母的晚年或许会更丰富多彩。 这个念头很快化作了行动的力量。2016年8月,张冬香怀揣着父亲(fùqīn)资助的10万元,毅然创办了嘉乐园老年大学。书法班(bān)、模特班、大鼓班等(děng)丰富多彩的课程,让老年人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。 从此,“抱团养老”不再只是张冬香的愿景(yuànjǐng),而成为(chéngwéi)照亮无数银发人生的温暖实践。 嘉(jiā)乐园老年大学里,这些曾经的老支书、老教师、老技工,逐渐在张冬香的引领(yǐnlǐng)和鼓励(gǔlì)下,发挥特长和威望优势,有了新身份——“银龄调解员”。 “咱们这些老年人,别的没有,就是有时间(shíjiān)、有耐心。”孙宏坚虽已满头银发(yínfā),但步履稳健、声音洪亮。 “冬香好妈妈”工作站(zhàn)目前已覆盖焦作市解放、山阳、中站、马村四城区和高新区(gāoxīnqū),发展为拥有10个(gè)分站、370余名党员、3000余名志愿者的社会(shèhuì)组织,成员平均年龄64岁,最大的85岁,其中2000余名志愿者都是从老年大学成员转化而来。 提起张冬香,孙宏坚竖起(shùqǐ)大拇指(dàmǔzhǐ)总结(zǒngjié):“她身上有三种情怀最动人——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情怀、侍亲至孝的爱家情怀,还有调解邻里纠纷时的为民情怀!” 家人默默支持的双手,伙伴们并肩同行的身影,如同深扎土壤的根系,在岁月(suìyuè)里无声滋养着冬香。这份沉甸甸的托举,让她(tā)即便负重前行,脚步(jiǎobù)也始终坚定有力。 说话间,结束(jiéshù)矛盾调解回来的张冬香推门而入。 她留着干练的微卷短发,戴着(dàizhe)一副无框眼镜,衬出几分书卷气。她身上穿着灰西装(xīzhuāng)与黑西裤,脚下踩着一双轻便的运动鞋,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手提包——整个(zhěnggè)人的装扮既正式又透着股利落劲儿。 “以嘉乐园(lèyuán)老年大学为依托,2016年10月,山阳区委和艺新街道党工委以我的(de)名字创建了集家风教育(jiàoyù)、家事调解(tiáojiě)、红色宣讲和公益服务(fúwù)于一体的‘冬香好妈妈’工作站。”张冬香回忆,次年4月,“冬香好妈妈”工作站党支部挂牌成立,是焦作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党支部。 张冬香说话时总是轻声细语,像春风拂过柳梢般(liǔshāobān)温和,可办起事来却韧劲(rènjìn)十足,宛如青竹扎根石缝——柔中带刚,百折不挠。 “65岁以下年轻人跟我来!”——2021年7月,暴雨突至,张冬香在党支部群紧急招募志愿者,半小时内(nèi)50余人响应。面对(miànduì)瓮涧桥严重受损、水位持续上涨的险情(xiǎnqíng),10支小分队昼夜奋战5天,坚守(jiānshǒu)抢险一线。 “调解员要有铜头、铁嘴、蛤蟆肚(dù),还要有双‘飞毛腿(fēimáotuǐ)’。”——组建52支“红色调解队”,共有281名调解员,调解的家庭、民事纠纷登记在册10010余起,成功率达(dá)86%。针对(zhēnduì)常见(chángjiàn)多发的离婚、继承、抚养、赡养等四类(sìlèi)案件,她总结出“冷却降温法”“换位思考法”“双方互夸法”等调解技巧,化解群众身边的琐碎事、烦心事。 磨平的(de)鞋底,记录着她的热心与奔波;手提包里常备的润喉片,见证了她数不清的调解现场(xiànchǎng)与志愿服务。 “冬香奶奶是我们姐弟俩(jiědìliǎ)的恩人。”6月3日(rì),11岁的青雅感激地说。 生活在母亲患病、父亲奔波的(de)家庭(jiātíng)里,曾经连当众(dāngzhòng)说话都会脸红的青雅姐弟,在“冬香好妈妈”工作站找到了第二个家——这里有(yǒu)免费的学习辅导,有丰富的文体活动,更有张冬香和志愿者们(men)的持续关爱和暖心鼓励。渐渐地,孩子们的脸上开始绽放出自信的笑容,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。 张冬香创新开设“红色(hóngsè)广播站”,每天利用早间、午间一分钟语音播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,晚间(wǎnjiān)夜读红色经典著作,为(wèi)群众送去精神食粮、文化大餐,9年(nián)11000余期不间断。而青雅是最年轻的红领巾宣讲员。 当记者问及坚持的理由,她笑了,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:“看到老人脸上(liǎnshàng)的笑,听到邻里间的和解,摸着孩子递来的小手——这些瞬间,就(jiù)像吃了糖一样,甜得让人放不下(fàngbùxià)。” “她身上有股子(gǔzi)劲儿!”当被问及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跟着张冬香干时,范志明说,这股劲儿,是想(xiǎng)干事的冲劲,更是能干事的韧劲。 话没说完,旁边几个老伙伴就(jiù)抢着接话:“以个人微光引燃群体火炬,用群体温度温暖(wēnnuǎn)整座城市(chéngshì),跟着冬香这样的党员,咱们这些老年人愿意继续发光发热!”
人文周刊·人物丨温暖一座城的“冬香好妈妈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