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物业”牵动“大民生”!舞钢市基层治理显成效
“小物业”牵动“大民生”!舞钢市基层治理显成效
“小物业”牵动“大民生”!舞钢市基层治理显成效本报记者 方 敏(mǐn)
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(右)到村民家里巡诊,通过“行走的(de)医院”医生工作站连线(liánxiàn)县人民医院专家问诊。张海军摄
村民害怕看病(kànbìng),小病拖成重病,这是不少农村存在多年的现象。
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(xībù),山大沟深,常住农村(nóngcūn)人口26.49万人。与平原地区相比(xiāngbǐ),山区交通不便,村民看病更难,很多病越拖越重。2016年,卢氏县的一项调查表明,农村因病致贫率(lǜ)超过八成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配足村医、加大(jiādà)激励,让村医动起来;启用网络远程挂号问诊,调动(diàodòng)大医院等各方力量……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。
经农工党河南省委会联络,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,卢氏县于2023年10月与中国(zhōngguó)国际投资促进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(wèishēngbǎojiàn)基金会(jījīnhuì)商谈(shāngtán)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,并于10月底以卢氏县人民政府名义申请项目实施。
卢氏县把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列入年度民生实事,于2024年3月举办全科医生助诊(zhùzhěn)包(bāo)发放暨培训开班仪式。同年6月底(yuèdǐ),卢氏县“行走的医院”健康180项目启动仪式成功举办,项目正式运行。
行动:配助诊包、巡诊车,帮助村医(cūnyī)“跑起来”
首先(shǒuxiān),没有骨干乡村医生队伍、没有完备的医疗设备。
那就加快补齐。从全县279个村(gècūn)卫生室中,县卫生健康委精挑细选80名村医、20名乡镇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医生,组成“行走的(de)医院”医生队伍。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捐赠100套全科医生助诊包和100辆健康巡诊(xúnzhěn)车,为每名医生免费配备。
助诊包是一个(yígè)大约18寸的双肩包,里面有无线掌上彩超仪、生化检测仪、尿液(niàoyè)分析仪、定位终端(zhōngduān)、打印机等设备,可以进行11类30多项检测检验。
“给(gěi)医生配了电动自行车、助诊包(bāo),让村医能跑起来;再通过资金激励,让村医愿意跑起来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主任胡祺说。
以前,村民发病了(le)才找村医。但多数(duōshù)地区山高路远,村医出行不便、设备简陋,一时不容易到得了、查得好。现在,有(yǒu)了助诊包和巡诊(xúnzhěn)车,村民电话一键呼叫,指挥中心对村医精准定位、就近(jiùjìn)派单,村医入村接诊,并且开展日常巡诊。村医巡诊次数多了,许多病发现得早、治疗得早,村民如今找村医的频次也下降了不少。
其次,村医单打独斗,缺乏县级(xiànjí)医院支持。
有些病症仅靠村医的力量还不行,需要综合实力更强的县级医院支持。卢氏县使用1500万元(wànyuán)财政资金建设“健康180”信息化平台,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建成“健康180”指挥调度中心(zhōngxīn)(zhōngxīn)、远程会诊中心,开通指挥中心热线电话。“这个指挥中心可以动态(dòngtài)调配县人民医院、三级县中医院(zhōngyīyuàn)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三级资源,实现咨询、挂号、转运、监督、慢病管理等(děng),还能(néng)远程会诊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莫向阳介绍。
前不久,横涧(héngjiàn)乡马窑村村民田新都突感心慌、胸闷。经家人联系,马窑村村医王建文立刻上门诊治(zhěnzhì)。然而,做(zuò)了血糖、血氧(xuèyǎng)、心电图检查后,王建文依然无法做出判断,于是立刻启动远程会诊。经调度,心电图检查结果传输至县中医院。在县中医院专家的指导下,王建文正确用药,田新都很快转危为安(zhuǎnwēiwéiān)。
“每次上门问诊,有不懂的就联系县里。远程会诊渠道畅通,我们(wǒmen)工作有底气(dǐqì)。”王建文说。
另外(lìngwài),村民的疑难杂症也想请专家看,可惜没渠道。
让卢氏县(lúshìxiàn)的村民们惊喜(jīngxǐ)的是,在项目发起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支持(zhīchí)下,每周一至周五,卢氏县的百姓每天可获得100个北京、上海等地三甲医院的免费专家号源。
马窑村村民(cūnmín)杜小枝(xiǎozhī)去县里看病,医生有点无奈:“治(zhì)疑难杂症我们(wǒmen)办法不多。”如今通过“健康180”系统,县里给他挂上了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专家号,专家给出了系统治疗方案。两地专家齐努力,杜小枝的病情得到极大改善。
经过一年多的(de)努力,卢氏县(lúshìxiàn)如今已构建起“‘健康180’中心、互联网(hùliánwǎng)、助诊包、乡村医生、专家医生、专班”为一体的县、乡、村三级联动、互联互通的医疗服务体系。
完善:培训医生、简化流程,让看病(kànbìng)更放心
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(xiàngmù)在推进过程中,县卫生健康委(wěi)发现了一些新问题。
比如,有的村医(cūnyī)入村巡诊频次低、硬件设备使用率不高。
村医入村(rùcūn),有时要爬坡过河,确实辛苦,应根据(gēnjù)检测数量给予一定补助。县里制定管理办法,按照“血糖测试(cèshì)1元1例、心电图检查2元1例、B超3元1例”等标准为村医发放补助。
排名(míng)、考核、奖惩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。胡祺介绍,县里根据“健康180”系统对(xìtǒngduì)村医工作量的统计,定期对开展“行走的医院”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赋分、排名。排名前30名的通报表扬(biǎoyáng)并给予资金(zījīn)奖励(jiǎnglì),对工作开展不积极、设备使用率低的,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。
“激励先进、鞭策后进”的办法实施后,村医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。官坡镇(zhèn)竹园村村医孙宏伟(hóngwěi)说:“有了补助,工作动力更强了。今年第一季度,我入村(rùcūn)巡诊534人次(réncì),额外获得奖励1500多元。”
有(yǒu)的村医操作技术不规范,检查结果有时并不准确。
针对村医的培训工作很快启动。2024年以来,县里开展12期(qī)集中培训。在县人民医院,看着专家手把手(shǒubǎshǒu)教自己使用助诊包,南峪沟(nányùgōu)村医郝梅锋感慨:“培训是及时雨。”
各乡镇卫生院也每月自行组织村医在本院培训。急救(jíjiù)技能、医疗(yīliáo)设备操作、慢性病管理……多项(duōxiàng)培训,针对农村医疗现状和实操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提高村医水平的同时,县里也(yě)决定将(jiāng)更多医疗人才派往农村,充实基层力量。县里下派53名县级医院(yīyuàn)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卫生院,每月或每周定期坐诊、指导业务、培训诊疗规范。瓦窑沟乡上河(shànghé)村村医张少军跟着县医院医生李建军入村巡诊一个月,诊疗水平提高了不少。
如何让检查结果更准确?在提高村医操作水平的同时,每天上午8时,县人民医院标本转运车准时出发,前往各乡镇卫生院收取标本,并(bìng)送回(sònghuí)检验。下午3时,通过(tōngguò)区域检验中心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结果反馈,实现区域内(nèi)“统一检验申请、统一检验方法、统一检验标准、统一检验报告”,真正(zhēnzhèng)做到检验结果互认。
此外,北京(běijīng)、上海等地三甲医院专家号使用率很低。渠道开通前(qián)3个月,专家号源仅使用了26个。
不少村民不了解预约流程(liúchéng),远程会诊时漏带了检查资料、检查数据不准确等,都会对专家的(de)线上判断产生影响。
县里对预约流程(liúchéng)进行简化,“能由医院完成的步骤都由医院完成,比如患者检查结果由医院直接调取,减少村民(cūnmín)操作。制作‘预约注意事项’,加大宣传力度(lìdù),对村医开展预约操作培训。从2024年4月至今,专家号已使用1482个,平均(píngjūn)每周约26个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莫向阳介绍(jièshào)。
边调整边完善,一系列举措接连实施(shíshī):开通县中医院城区内免费公交,一站(yīzhàn)直接坐到医院门口;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(fúwù)、诊间结算、非急救转运、医检互认等举措,尽量方便(fāngbiàn)村民看病;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,开展免费针灸、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。
成效:村民看病方便、医保(yībǎo)负担小
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实施(shíshī)一年多来,效果如何?
“多亏了杨医生巡诊,救(jiù)了我的命!”村民任新一很是激动。前段时间,徐家湾乡幸福村村医杨勇锋日常(rìcháng)巡诊时,通过测心电图发现任新一患有心梗(xīngěng)(xīngěng)。在他的劝说下,任新一赶紧去(qù)医院做了手术。“之前村里有人得了心梗,下地干活的时候发病去世了。”任新一感慨,“如果杨医生不来查,我估计也危险。”
采访中,这样“及时止损”“劫后余生”的故事记者(jìzhě)听了许多——
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巡诊随访期间,发现78岁的刘秀芹(liúxiùqín)心电图检查异常,经(jīng)诊断为冠心病,伴随有慢性阻塞性肺病,刘秀芹立刻入院治疗,很快好转;官坡镇官坡村八组57岁的王新萍(wángxīnpíng)突感腹部疼痛,无法行走,一键呼叫村医韦国英,村医出发时同步(tóngbù)拨打急救电话,经多方(duōfāng)合作,王新萍迅速入院治疗,被诊断为胆囊结石。
有了村医(cūnyī)日常巡诊,村民许多潜在的病症被发现(fāxiàn),实现治早、治小。据不完全统计,卢氏县已发现了4210例常见疾病。其中(qízhōng)通过村医巡诊和远程协诊发现村民疑似心梗、冠心病、脑梗、肾病等疾病720例。通过及时转诊、干预,这些村民尽早(jǐnzǎo)获得了救治。其余患慢性病村民也(yě)已纳入重点观测清单,村医会定期观测,做到心中有数。
获益的不(bù)只是村民。“通过‘行走的医院’项目,县里初步实现了‘大病不出县、常见病不出乡、小病不出村’,医保(yībǎo)负担减轻(jiǎnqīng)了。”县人民医院院长刘风介绍。
2024年3月至今年5月,卢氏县20家乡(镇)卫生院和80个村卫生室累计服务患者(huànzhě)52024人次,实施健康监测服务433100人次。一大批村民原本(yuánběn)的重病得到(dédào)救治,小病得到及早诊断、治疗,许多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(kòngzhì)。通过硬件配备、远程会诊、技能培训,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增加了诊疗手段(shǒuduàn)、提升了诊疗水平,改变了过去村医医疗手段单一、医疗水平较(jiào)低的情况。送医上门开展公益免费诊疗,也并未额外(éwài)增加群众诊疗费用支出。
“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、便捷、优质(yōuzhì)、便宜的治疗,因病造成的丧失劳动能力情况少了(le),社会矛盾也随之变少了。”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(shuō)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(nián)06月13日 11 版)
本报记者 方 敏(mǐn)
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(右)到村民家里巡诊,通过“行走的(de)医院”医生工作站连线(liánxiàn)县人民医院专家问诊。张海军摄
村民害怕看病(kànbìng),小病拖成重病,这是不少农村存在多年的现象。
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(xībù),山大沟深,常住农村(nóngcūn)人口26.49万人。与平原地区相比(xiāngbǐ),山区交通不便,村民看病更难,很多病越拖越重。2016年,卢氏县的一项调查表明,农村因病致贫率(lǜ)超过八成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配足村医、加大(jiādà)激励,让村医动起来;启用网络远程挂号问诊,调动(diàodòng)大医院等各方力量……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。
经农工党河南省委会联络,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,卢氏县于2023年10月与中国(zhōngguó)国际投资促进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(wèishēngbǎojiàn)基金会(jījīnhuì)商谈(shāngtán)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,并于10月底以卢氏县人民政府名义申请项目实施。
卢氏县把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列入年度民生实事,于2024年3月举办全科医生助诊(zhùzhěn)包(bāo)发放暨培训开班仪式。同年6月底(yuèdǐ),卢氏县“行走的医院”健康180项目启动仪式成功举办,项目正式运行。
行动:配助诊包、巡诊车,帮助村医(cūnyī)“跑起来”
首先(shǒuxiān),没有骨干乡村医生队伍、没有完备的医疗设备。
那就加快补齐。从全县279个村(gècūn)卫生室中,县卫生健康委精挑细选80名村医、20名乡镇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医生,组成“行走的(de)医院”医生队伍。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捐赠100套全科医生助诊包和100辆健康巡诊(xúnzhěn)车,为每名医生免费配备。
助诊包是一个(yígè)大约18寸的双肩包,里面有无线掌上彩超仪、生化检测仪、尿液(niàoyè)分析仪、定位终端(zhōngduān)、打印机等设备,可以进行11类30多项检测检验。
“给(gěi)医生配了电动自行车、助诊包(bāo),让村医能跑起来;再通过资金激励,让村医愿意跑起来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主任胡祺说。
以前,村民发病了(le)才找村医。但多数(duōshù)地区山高路远,村医出行不便、设备简陋,一时不容易到得了、查得好。现在,有(yǒu)了助诊包和巡诊(xúnzhěn)车,村民电话一键呼叫,指挥中心对村医精准定位、就近(jiùjìn)派单,村医入村接诊,并且开展日常巡诊。村医巡诊次数多了,许多病发现得早、治疗得早,村民如今找村医的频次也下降了不少。
其次,村医单打独斗,缺乏县级(xiànjí)医院支持。
有些病症仅靠村医的力量还不行,需要综合实力更强的县级医院支持。卢氏县使用1500万元(wànyuán)财政资金建设“健康180”信息化平台,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建成“健康180”指挥调度中心(zhōngxīn)(zhōngxīn)、远程会诊中心,开通指挥中心热线电话。“这个指挥中心可以动态(dòngtài)调配县人民医院、三级县中医院(zhōngyīyuàn)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三级资源,实现咨询、挂号、转运、监督、慢病管理等(děng),还能(néng)远程会诊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莫向阳介绍。
前不久,横涧(héngjiàn)乡马窑村村民田新都突感心慌、胸闷。经家人联系,马窑村村医王建文立刻上门诊治(zhěnzhì)。然而,做(zuò)了血糖、血氧(xuèyǎng)、心电图检查后,王建文依然无法做出判断,于是立刻启动远程会诊。经调度,心电图检查结果传输至县中医院。在县中医院专家的指导下,王建文正确用药,田新都很快转危为安(zhuǎnwēiwéiān)。
“每次上门问诊,有不懂的就联系县里。远程会诊渠道畅通,我们(wǒmen)工作有底气(dǐqì)。”王建文说。
另外(lìngwài),村民的疑难杂症也想请专家看,可惜没渠道。
让卢氏县(lúshìxiàn)的村民们惊喜(jīngxǐ)的是,在项目发起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支持(zhīchí)下,每周一至周五,卢氏县的百姓每天可获得100个北京、上海等地三甲医院的免费专家号源。
马窑村村民(cūnmín)杜小枝(xiǎozhī)去县里看病,医生有点无奈:“治(zhì)疑难杂症我们(wǒmen)办法不多。”如今通过“健康180”系统,县里给他挂上了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专家号,专家给出了系统治疗方案。两地专家齐努力,杜小枝的病情得到极大改善。
经过一年多的(de)努力,卢氏县(lúshìxiàn)如今已构建起“‘健康180’中心、互联网(hùliánwǎng)、助诊包、乡村医生、专家医生、专班”为一体的县、乡、村三级联动、互联互通的医疗服务体系。
完善:培训医生、简化流程,让看病(kànbìng)更放心
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(xiàngmù)在推进过程中,县卫生健康委(wěi)发现了一些新问题。
比如,有的村医(cūnyī)入村巡诊频次低、硬件设备使用率不高。
村医入村(rùcūn),有时要爬坡过河,确实辛苦,应根据(gēnjù)检测数量给予一定补助。县里制定管理办法,按照“血糖测试(cèshì)1元1例、心电图检查2元1例、B超3元1例”等标准为村医发放补助。
排名(míng)、考核、奖惩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。胡祺介绍,县里根据“健康180”系统对(xìtǒngduì)村医工作量的统计,定期对开展“行走的医院”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赋分、排名。排名前30名的通报表扬(biǎoyáng)并给予资金(zījīn)奖励(jiǎnglì),对工作开展不积极、设备使用率低的,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。
“激励先进、鞭策后进”的办法实施后,村医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。官坡镇(zhèn)竹园村村医孙宏伟(hóngwěi)说:“有了补助,工作动力更强了。今年第一季度,我入村(rùcūn)巡诊534人次(réncì),额外获得奖励1500多元。”
有(yǒu)的村医操作技术不规范,检查结果有时并不准确。
针对村医的培训工作很快启动。2024年以来,县里开展12期(qī)集中培训。在县人民医院,看着专家手把手(shǒubǎshǒu)教自己使用助诊包,南峪沟(nányùgōu)村医郝梅锋感慨:“培训是及时雨。”
各乡镇卫生院也每月自行组织村医在本院培训。急救(jíjiù)技能、医疗(yīliáo)设备操作、慢性病管理……多项(duōxiàng)培训,针对农村医疗现状和实操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提高村医水平的同时,县里也(yě)决定将(jiāng)更多医疗人才派往农村,充实基层力量。县里下派53名县级医院(yīyuàn)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卫生院,每月或每周定期坐诊、指导业务、培训诊疗规范。瓦窑沟乡上河(shànghé)村村医张少军跟着县医院医生李建军入村巡诊一个月,诊疗水平提高了不少。
如何让检查结果更准确?在提高村医操作水平的同时,每天上午8时,县人民医院标本转运车准时出发,前往各乡镇卫生院收取标本,并(bìng)送回(sònghuí)检验。下午3时,通过(tōngguò)区域检验中心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结果反馈,实现区域内(nèi)“统一检验申请、统一检验方法、统一检验标准、统一检验报告”,真正(zhēnzhèng)做到检验结果互认。
此外,北京(běijīng)、上海等地三甲医院专家号使用率很低。渠道开通前(qián)3个月,专家号源仅使用了26个。
不少村民不了解预约流程(liúchéng),远程会诊时漏带了检查资料、检查数据不准确等,都会对专家的(de)线上判断产生影响。
县里对预约流程(liúchéng)进行简化,“能由医院完成的步骤都由医院完成,比如患者检查结果由医院直接调取,减少村民(cūnmín)操作。制作‘预约注意事项’,加大宣传力度(lìdù),对村医开展预约操作培训。从2024年4月至今,专家号已使用1482个,平均(píngjūn)每周约26个。”卢氏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莫向阳介绍(jièshào)。
边调整边完善,一系列举措接连实施(shíshī):开通县中医院城区内免费公交,一站(yīzhàn)直接坐到医院门口;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(fúwù)、诊间结算、非急救转运、医检互认等举措,尽量方便(fāngbiàn)村民看病;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,开展免费针灸、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。
成效:村民看病方便、医保(yībǎo)负担小
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实施(shíshī)一年多来,效果如何?
“多亏了杨医生巡诊,救(jiù)了我的命!”村民任新一很是激动。前段时间,徐家湾乡幸福村村医杨勇锋日常(rìcháng)巡诊时,通过测心电图发现任新一患有心梗(xīngěng)(xīngěng)。在他的劝说下,任新一赶紧去(qù)医院做了手术。“之前村里有人得了心梗,下地干活的时候发病去世了。”任新一感慨,“如果杨医生不来查,我估计也危险。”
采访中,这样“及时止损”“劫后余生”的故事记者(jìzhě)听了许多——
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巡诊随访期间,发现78岁的刘秀芹(liúxiùqín)心电图检查异常,经(jīng)诊断为冠心病,伴随有慢性阻塞性肺病,刘秀芹立刻入院治疗,很快好转;官坡镇官坡村八组57岁的王新萍(wángxīnpíng)突感腹部疼痛,无法行走,一键呼叫村医韦国英,村医出发时同步(tóngbù)拨打急救电话,经多方(duōfāng)合作,王新萍迅速入院治疗,被诊断为胆囊结石。
有了村医(cūnyī)日常巡诊,村民许多潜在的病症被发现(fāxiàn),实现治早、治小。据不完全统计,卢氏县已发现了4210例常见疾病。其中(qízhōng)通过村医巡诊和远程协诊发现村民疑似心梗、冠心病、脑梗、肾病等疾病720例。通过及时转诊、干预,这些村民尽早(jǐnzǎo)获得了救治。其余患慢性病村民也(yě)已纳入重点观测清单,村医会定期观测,做到心中有数。
获益的不(bù)只是村民。“通过‘行走的医院’项目,县里初步实现了‘大病不出县、常见病不出乡、小病不出村’,医保(yībǎo)负担减轻(jiǎnqīng)了。”县人民医院院长刘风介绍。
2024年3月至今年5月,卢氏县20家乡(镇)卫生院和80个村卫生室累计服务患者(huànzhě)52024人次,实施健康监测服务433100人次。一大批村民原本(yuánběn)的重病得到(dédào)救治,小病得到及早诊断、治疗,许多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(kòngzhì)。通过硬件配备、远程会诊、技能培训,“行走的医院”项目增加了诊疗手段(shǒuduàn)、提升了诊疗水平,改变了过去村医医疗手段单一、医疗水平较(jiào)低的情况。送医上门开展公益免费诊疗,也并未额外(éwài)增加群众诊疗费用支出。
“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、便捷、优质(yōuzhì)、便宜的治疗,因病造成的丧失劳动能力情况少了(le),社会矛盾也随之变少了。”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(shuō)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(nián)06月13日 11 版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